第一眼看到贞丰古城的城门时 ,我有点失望。它太新了,崭新的水泥砖墙之上,屹立着新的木制城楼 ,拱门上方有“大西门”三个大字 。城门边的停车场是一块沙土荒地,四周杂草丛生,杂草后面倒是相当热闹 ,一间间小饭馆开门迎客,虽然店面简陋,但人气颇旺。
新的城墙配上荒地杂草 ,让我险些以为自己碰上了配套未完成的假古城。好在步入古城后,顿觉豁然开朗 。虽然仍不乏近年来新打造的街区和建筑,但一座座古建筑串联着老街巷 ,构成老城的内在肌理,也让“古城 ”二字货真价实。
贞丰古城位于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原称“珉谷”,是布依古语的音译 ,有“我的地方”之意,是布依族先民的古集镇,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之前 ,后来逐步发展为城镇。尤其是明清两代,逐渐形成多民族互融的商埠,整体格局保存至今 ,是国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布依族古城 。
“明清一条街 ”的日与夜
贞丰在秦朝时属夜郎国,汉代分属牂牁与同亭两郡,晋朝属夜郎县 ,南北朝先后分属谈指县、爨蛮和东爨乌蛮。唐贞观年间,当地土著酋长赵摩遣使入朝,内附大唐 ,唐廷在此设立羁縻明州,以赵摩为明州刺史。元朝时期,贞丰属普安路,明朝为泗城府西隆州安隆长官司地 ,清雍正年间置永丰州,属南笼府 。当时的永丰辖今贞丰、望谟 、册亨和罗甸四县,最初州治在长坝(今望谟平绕)。雍正七年(1729年) ,因“珉球地方、山势就坦、烟瘴稍轻”,州治移往珉球,即如今的贞丰县城。
乾隆七年(1742年)筑石城 ,嘉庆二年(1797年),因镇压南笼起义,嘉庆皇帝赐“忠贞丰茂”匾额 ,取中间两字,将永丰州改为贞丰州 。民国三年(1914年),改置贞丰县 ,属黔西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民国政府将原属贞丰的清水江和北盘江以东地区划走,新设望谟县,贞丰县域自此固定。
我眼前的大西门 ,又名金花门,在明清两代一直是贞丰最重要的出入通道。因为迁就地势和风水,贞丰古城当年建有大西门 、小西门、南门和东门 ,唯独没有北门 。如今沧海桑田,除了大小西门外,其他城门都已湮没于历史大潮中。大西门也是重建的产物 ,小西门则在大西门不远处,二者以一条古街相连,小西门外有一片砖柱瓦顶的敞廊式风雨市场 ,是贞丰当地六日一次的集市所在地。

大西门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走入大西门,一条青石板大街蜿蜒向前。当年,它直通凤山脚下的老州府(后为县衙) ,也是贞丰的商业中心,各种商号林立。如今,它被打造为“明清一条街 ”,街上遍布商铺、餐馆和客栈 ,白天人不多,街道清静,甚至有些冷清 。可夜晚时我再次经过这里 ,建筑外墙上的灯笼纷纷点亮,街上行人也多了起来。穿插其中的民宅,有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吃着晚饭 ,也有人呼朋唤友喝酒聊天,有着远比白天旺盛的烟火气。

明清一条街
站在长街上,那大片的重檐歇山和灰墙黛瓦 ,即使多半是近年来改造或重建的产物,仍然营造着古朴气息,层层叠叠间可看出旧日繁华 。
贵州本多古城 ,但以屯堡居多,最先往往是军用。贞丰古城不同,它因商业而生,依托于繁忙水运而崛起。当时 ,贞丰境内的北盘江上有多个渡口和码头,仅《兴义府志》记载,就有坡脚 、板屯、花江、渡邑 、下江龙、白层、者坪 、罗炎等 ,其中以白层渡和花江渡的地位最为重要 。白层渡历来是北盘江下游航运的起点,通往粤桂,清末民初最为兴旺 ,有“黔桂锁钥”之称,推动着贞丰商贸的繁荣,也让贞丰有了“小贵阳”的称号。
两广会馆与两湖会馆 ,见证贞丰商业繁盛
沿着“明清一条街 ”一路直行,可以抵达旧时州府。一州知府,在一般认知里当属一地最高级别的行政机构 ,不过贞丰并非如此,因为它有一个特殊的存在——厘金局。
清末民初,两广的洋油、洋纱、洋布、火柴 、白糖乃至各种日用百货,都通过水运送至白层渡等渡口 ,再通过人挑马驮的方式运往安顺和贵阳等地 。贵州土产的桐油、山货、烟土和陶器,则会反其道而行,先运到白层渡等渡口 ,再水运至两广。《贵州省志》记载,白层渡“商贾云集,马帮络绎 ,客货船只熙来攘往,集市贸易繁荣。鼎盛时期,渡口商铺客栈50余家” 。《贞丰县志》也有“白层这弹丸之地 ,货物堆积,客商川流”的记载。
也正因为商贸兴盛,早在同治元年(1862年) ,清政府就设立了白层河厘金局。厘金局是清代地方政府在商业往来频密的水陆要冲设立关卡征收捐税的税务机构 。白层河厘金局的行政级别还相当高,总办衔级相当于道台,是三品大员,当时贞丰知州也不过从五品。
花江渡则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 ,是从云南经兴义前往安顺和贵阳的必经之地,也是贵州货物送往白层渡然后运往两广的重要中转站。因为地势险峻,商贸往来频密 ,清政府在这里设置了花江岩关隘,派兵驻守 。
贞丰古城恰恰位于白层渡和花江渡之间,也是旧时贞丰州府所在地。因为水旱两路都是要冲 ,商户来往频密,所以旧时的“明清一条街 ”是货真价实的商业旺地。1944年,贞丰城内旅店已多达47家 ,当时全县人口不过五六千人,这个比例可谓奇高,冠绝贵州 。清末到民国年间 ,古城和渡头遍布行商,两广 、两湖、四川和贵阳等地的商人在此建立了泽成、泰华 、正华、永昌恒、福民 、兴德安、公益安和四安等商号。
商号多了,就会有会馆。外地商人聚于一处,常集资兴建会馆 ,最初联络乡谊,后来就逐渐形成商会,守望相助。贞丰商业鼎盛时期 ,有两湖会馆、两广会馆 、四川会馆和江西会馆等 。
江西会馆和四川会馆都已被拆除,最气派的两湖会馆则立于古城显眼处,溜达时总能碰上。白色牌楼式大门在街边敞开 ,如同一面屏风。墙面斑驳,有些地方露出里面的砖块,满满都是岁月痕迹 。穿过门楼 ,拾阶而上,可以看到穿斗式硬山青瓦顶的戏台,两根垂莲望柱细致精美。戏台朝向内院 ,位于二楼,摆放着古筝等乐器。站在院内抬头仰望戏台,依稀可见旧时热闹景况 。抬梁式的中殿和后殿,面积不大却有幽深之感。因为依山势而建 ,有错落之美。后殿还有逃生窗,若有匪患,人们可以由此逃至后面的山中躲避 。

两湖会馆大门

两湖会馆戏台
因为当地史料的缺失 ,两湖会馆的建筑时间无法确定,从风格和用料来看,应属清朝中后期。负责两湖会馆建设、日常使用与维护的 ,是当时贞丰的两湖地区商会机构——两湖旅贞同乡会。同样因为史料缺失,它的具体成立时间也不可考,但可确定的是它曾经中断过 。
1948年9月 ,两湖旅贞同乡会经筹备向县政府申请重新成立,申请书称“两湖旅贞同乡经商或家居者为数颇多,过去虽有会馆设立 ,因年代久远,组织松懈,一盘散沙……申请钧府,准予组织”。1949年后 ,两湖会馆被划给县粮食局,作为仓库和宿舍之用。
不远处的两广会馆,门楼中西合璧 ,二楼有六个圆拱窗一字排开,内有庭院和主建筑。建筑建于清末,本为私宅 。贞丰两广同乡会成立于民国年间 ,并无固定会址,只是曾经使用过这座黄氏私宅。

两广会馆
相比之下,两湖会馆的建筑规模和声势都大得多。这显然跟明朝的“填南”政策有关 ,大量两湖民众被迁徙至黔西南,在当地形成巨大力量,也为两湖商人提供了空间 。
除了地区性商会之外 ,贞丰还有大量行业商会。在地处偏僻的黔西南地区,这些行会组织始终不脱浓厚的迷信色彩,仅从名字就可看出,大多以祖师爷命名 ,如张爷会(屠宰业)、老君会(五金业)、药王会(医药业) 、鲁班会(石木匠人)、詹爷会(烹饪业)等。
因为商业繁荣,商帮往来频密,除了水路之外 ,陆路也极其繁忙 。大西门旁就有一条马草巷,是当时中转和售卖马草的地方,类似如今的加油站。
因为商业兴旺 ,当地出现了不少富商家族,民国时期以孙、谭 、饶、赵四家最为兴盛。如今仍存的谭家大院,位于马草巷尽头 ,院落的斑驳砖墙随着青石板路的轨迹而建 。它是目前贞丰保存最为完整的民居建筑,兼具北方四合院和南方楼阁风格,以雅致著称。天井处有一口椭圆石缸 ,看似古拙,却恰恰能展现谭家大院的“雅”。缸身雕刻细致精美,刻有树下读书人、扛锄农人和抚琴人,神情均栩栩如生 。石缸旁是一辆儿童玩具越野车 ,在古朴缸身的映衬下,居然有了真车的气势。

谭家大院一角

谭家大院天井里的石缸和童车
不远处的刘氏故居,是晚清民国时期在贞丰经营百货业的刘家所有 ,木瓦结构,商住合一,前店后寝 ,店后是四合院结构。贞丰当地虽然以布依族聚居为主,但对汉文化一向倾心,无论谭家大院还是刘氏故居 ,都崇尚风雅,以琴棋书画为主题划分宅内动线。
相比经过修缮 、被赋予各种文旅用途的旧时大宅,古城中散落的四合院民宅更易令人亲近 。尽管门面陈旧、墙面斑驳 ,却可见到当地人的惬意而居。有人在院内打牌聊天,有人在门口洗衣做饭,静看门前石板路上游客来往。

古城人家

古城街巷
珉球书院与阁楼的黄昏
依托于一座座古宅,贞丰古城的商业也相当兴旺 ,几条狭窄街巷都被辟为商业街区,遍布餐馆、咖啡馆和民宿 。不过贞丰声名不彰,并非游客扎堆之地 ,没有过度商业化之虞。当地人的居所 、贞丰县第一小学和第一中学都在古城内,学生来来往往,让古城有着质朴的生活气息。
贞丰虽然地处偏僻 ,但因为长期以来对汉文化的接纳,一直重视教育 。旧时古城的制高点便是依山而建的文昌宫,山上还有一座文笔塔。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时任白层渡厘金总办吴嘉瑞将文昌宫辟为“仁学会 ”会址,传播维新思想,并讲授数学、物理和化学等新知识 ,“创我县新学之渐”,“开盘江风气之先”。仁学会的骨干学员胡刚和钟振声等人后来转入“贵州自治学社 ”,曾参与辛亥革命 。
在仁学会创办之前,贞丰的教育中心是19世纪40年代创建的珉球书院。它位于古城南端 ,砖墙瓦顶,如今已是文创中心。旁边的阁楼是古城里历史最悠久的回族建筑,见证了贞丰的多民族融合 。

珉球书院门口阶梯
据县志记载 ,阁楼最初为六角攒尖顶,五重五檐,穿斗式木结构 ,高24米,民间称其为“走马转角楼”。清代改建为如今的歇山式三重顶,高16米 ,正脊中塑葫芦型宝顶,简瓦盖面,鳌鱼跷角。清咸丰十年(1860年) ,回族人马斯俊占据贞丰,将州府改为元帅府,又称马二元帅府。他将阁楼改建为清真寺,如今的阁楼 ,方形基座上是穿斗式楼阁,正堂柱子上刻有孙中山的“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 。

阁楼
珉球书院与阁楼是贞丰古城里最迷人的角落。这里与商业街区不过几米之遥 ,以分岔路口相隔,却隔绝了那些喧嚣。从白天到晚上,每次经过这里都只会见到当地人的惬意 。书院大门前有十余级石阶 ,阁楼也有几级石阶和回廊,人们在此闲坐纳凉,穿着当地民族特色服装的孩童嬉戏打闹 ,书院和阁楼前的广场上是颇具民族特色的广场舞。
眼前这完全属于当地人的喧嚣热闹,是贞丰古城民族融合的见证。从最初的布依族古集镇,到内附汉文明政权和正式建制 ,再到明清两代的多民族互融与商贸发展,贞丰经历过繁荣,也有过沉寂,却始终勉力保存着历史印记 。
发表评论